向余望:绿茵急行路上,批评为镜,初心不坠
2025 年 4 月的重庆铜梁龙训练基地,队医正在给向余望的鼻骨固定护具做最后的调整。这位刚满 21 岁的中甲联赛射手王眼神紧盯着训练场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护具边缘。“医生,再紧一点,我能行。” 他的声音带着些许沙哑,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。三天前的训练碰撞中,他右侧鼻骨骨折,队医建议至少休养三周,但他在诊断书上签字时只写了一句话:“争取两周归队,联赛不能等。” 这种近乎执拗的急切,早已刻进这位年轻队长的职业生涯里。
回望 2023 年中乙联赛夺冠庆典,向余望高举奖杯的画面仍历历在目。彼时 19 岁的他,以 9 球 7 助攻的成绩带领重庆铜梁龙提前三轮冲甲成功,连续五个月当选联赛最佳青年球员,创造了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纪录。从 7 岁在重庆街头追逐足球的孩童,到成为中甲赛场上最耀眼的新星,向余望的成长轨迹里,始终交织着对荣誉的渴望与对批评的坦然。
“太想证明自己” 的念头,早在全运会赛场上就已埋下种子。2021 年第十四届全运会男子 U18 决赛,重庆队以一球之差惜败对手,获得亚军。作为队长的向余望在颁奖台上紧咬嘴唇,泪水在眼眶里打转。“那时候就觉得,差一点就能给家乡带回金牌。” 他后来在日记里写道。这种遗憾成了他训练场上的动力,每天加练射门直到夜幕降临,队友们常说:“向队的球鞋磨损速度是我们的两倍。”
这份急切让他在 2023 年中乙联赛中大放异彩,却也引来了质疑。当连续三个月当选最佳青年球员后,有媒体评论指出:“向余望的技术特点过于依赖爆发力,面对密集防守时容易急躁。” 更有球迷在赛后留言:“年轻队长太想进球,反而丢了团队配合的初心。” 这些声音没有被他屏蔽,而是被截图保存在手机相册的一个加密文件夹里,命名为 “成长清单”。
“批评不是洪水猛兽,是镜子。” 向余望在一次队会分享时说。他的手机里存着一份特殊的训练计划,页眉处写着 “针对批评改进项”。其中一条标注着:“2023 年 6 月对阵江西黑马青年队,第 38 分钟强行射门错失传球机会,需加强场上观察。” 下面附着他自己画的战术示意图,用红笔圈出了三个更好的传球选择。这种把批评转化为具体改进措施的能力,让主教练多次在采访中感叹:“他的成熟度远超年龄。”
2024 年中甲联赛首秀,重庆铜梁龙客场对阵老牌劲旅陕西联合。向余望在比赛中状态起伏,上半场因急于破门而多次失误,中场休息时被教练在战术板前单独指导了十分钟。“你是队长,要带大家赢,不是自己赢。” 教练的话像冷水浇在他心头。下半场他调整心态,不仅完成梅开二度,还送出关键助攻,帮助球队 2:1 获胜。赛后更衣室里,他主动把战术板上的失误分析图拍下来,发到了球队群里。
这种在批评中成长的韧性,或许源自他特殊的成长经历。在重庆辅仁中学的八年时光里,他既要应对高强度的足球训练,又要保持年级前列的文化课成绩。班主任邹德珍老师回忆:“向余望的作文里总写足球,但从不抱怨训练辛苦,反而说‘奔跑时的风会把烦恼吹走’。” 这种平衡让他学会了在压力中寻找支点,就像他既能在赛场上完成精准射门,也能在晚自习时解出复杂的数学题。
2025 年 4 月 12 日,鼻骨骨折仅两周后,向余望戴着护具出现在对阵陕西联合的比赛名单中。第 66 分钟,他替补登场,全场球迷立刻响起掌声。第 83 分钟,他接队友传中头球破门,进球后的他没有狂奔庆祝,而是用右手轻轻抚摸护具下的鼻梁,随后指向胸前的队徽。这个动作被镜头永远定格,成为那个赛季最动人的瞬间之一。

“着急是火焰,能点燃斗志;批评是冷水,能看清方向。” 向余望在赛季总结会上说。他的储物柜里,除了奖杯和球鞋,还放着一沓厚厚的笔记本,上面记录着从青年队到职业联赛的每一次失误与改进。最新的一页写着:“真正的证明不是永远赢球,而是每次跌倒后都能更快站起来。”
如今的向余望,已经从 “太想证明自己” 的急切中沉淀出从容。他会在训练间隙和年轻队员分析技术动作,也会在赛后主动找对手交换球衣时请教防守技巧。当被问及连续获得荣誉是否会压力倍增时,他笑着说:“压力是好事,说明大家期待高,我得配得上这份期待。”
夕阳下的训练场上,向余望的身影被拉得很长。他正在练习任意球,一次次助跑、射门,汗水浸透了训练服。远处的记分牌上,他的进球数还在不断更新,但对这位年轻的重庆小将来说,真正的成长不在于数据的累积,而在于始终保持着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 —— 就像他 7 岁时第一次触球那样,眼里只有绿茵和梦想。在急行的路上,批评是最好的指南针,而初心,则是永不熄灭的火种。
竞技宝,竞技宝app,竞技宝电竞,竞技宝测速网站